11月22日,77779193永利集团外国文学研究沙龙第四期“世界文学中的非人类叙事”成功举办。本次沙龙由77779193永利集团跨学科叙事研究中心、Frontiers of Narrative Studies(ESCI收录)编辑部主办。活动采用会前工作坊和圆桌沙龙形式,邀请五位嘉宾学者进行对话。
22日上午的会前工作坊由77779193永利集团长聘教轨副教授汤轶丽主持,英国伦敦大学教授、国际比较文学协会主席Lucia Boldrini,77779193永利集团特聘教授尚必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云山杰出学者郑杰,以及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吴攸参与交流。
汤轶丽围绕Lucia Boldrini教授的学术经历、研究特点、治学方向转折、治学心得体验等多个方面与其展开对谈。Lucia Boldrini首先分享了她学术生涯的发展轨迹,即从乔伊斯与但丁研究逐渐转向虚构传记和全球问题的动态演变过程。其次,她深入探讨了虚构传记如何成为探索历史人物和跨国身份的有力工具,以及翻译在比较文学中的重要性和政治挑战。此外,她强调,如果要达到世界文学的民主性和民族文学的多样性,就必须对包括流行文学在内的各种作品持开放态度,以多元文化和语言融合挑战欧洲中心主义。最后,对于处在AI蓬勃发展时期的青年学者,她建议大家一定要善于甄别生成式人工智能中可能嵌入的歧视、偏见以及知识侵权问题,并勇于从自己的视角出发,为国际学术对话贡献独特观点。
吴攸对Lucia Boldrini教授的关于世界文学翻译和“越界”的文化融合作用表示赞同,但也就作品的不可翻译性以及人机合著作品的文学性提出质疑。吴攸认为,《神曲》的多版本翻译实际上是对源语言的损毁;文学创作是一种专属于人的活动。针对第一个问题,Lucia Boldrini认为源语言版本的文学作品不会消失、且处于被反复引用的动态过程中,而翻译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目标语言对源语言的补充和再创造。对于第二个问题,Lucia Boldrini部分认可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对于人类与机器的权力的区分和不可让渡性观点,但她仍认为我们应该重视每次技术进步对文学类别、作者身份和文学作品的接受方式的挑战,对艺术、审美和文学的主体持开放态度。此外,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在于:确保机器的行为符合伦理和法律标准,保护人类的利益和价值观
郑杰结合Lucia Boldrini关于AI推动文学本质变革的观点,指出人工智能的介入可能会改变创作和阅读的过程,以及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传统关系,但关键问题在于AI是否能够利用现有的人类知识框架创作出不同的故事?人类的阅读目的体验和深层需求是什么?Lucia Boldrini在回应中指出:第一,她对AI技术发展持乐观态度。尽管目前AI的创作能力有限,但未来既有可能发展出不同的技术叙事框架。第二,AI在当前还存在很多局限性。除技术层面的不完善性外,我们还需审慎对待原创性和作者身份的争议。第三,人们在阅读时考虑的是阅读伦理性,这也是技术时代需着重关注的议题。最后,尽管目前我们可能无法完全解决这些问题,但仍要持续对话,长期观察新技术对文学的影响。
尚必武对本次工作坊做出了总结。他高度认同Lucia Boldrini教授对比较文学、民族文学、跨界、文化视角、人工智能等议题做出的回应,并呼吁青年学者关注人工智能对文学研究的深远影响。他提到,Poetics Today在2024年6月发布了题为“AI革命:关于作者身份、教学法和职业未来的思考”的特刊,揭示了人工智能文学在创造性与影响力上对人类作家的挑战。因此,当外语专业的青年学者思考人类文学的未来时,反思AI对传统文学理论的重塑、直面AI对伦理关系的挑战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22日下午的沙龙分为两个半场,每半场设有2—3场主旨发言。上半场由77779193永利集团长聘教轨助理教授郎梦晨主持。
Lucia Boldrini作了题为“Spectral Figures Flashing in the House of (Bio)Fiction: The Humanity of Ghosts”的发言。她指出,传记小说通过历史人物的(半)虚构化再现揭示个体故事与宏大叙事之间的张力;作为非人类叙事媒介的“鬼魂”(ghost)、“幽灵”(spectre)则以其边界性和“光谱性”(spectrality)挑战线性时间观,使人重思历史记忆与道德责任。因此,传记小说与鬼魂的结合恢复了被忽视的边缘呼声,质疑了历史叙述的主导视角,为社会公正与历史记忆提供了新的视野。
尚必武作了题为“The Storied Lives of It-Narrators”的发言。他以18世纪“物叙事”(object narratives)为切入点,结合现代非人类转向的叙事理论,分析了这一题材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叙事的挑战。他以Charles Johnstone的《一个硬币的冒险》(The Adventures of a Guinea)等作品中的硬币、衣物、家具等非人叙述者为例,展示了它们如何通过叙述自身经历揭示伦理困境、挑战叙事学传统对“人类叙述主体”的单一设定。尚必武强调,物叙事通过在拟人化与反拟人化(anthropomorphization & anti-anthropomorphization)之间游走,促进了对叙事主体、讲述方式及伦理关系的重构,为人类重新审视与非人类的关系提供了新的伦理视角。
郑杰作了题为“The Unnamable Mystery: Thing Narrators, Worldmaking, and Scale in Beckett’s Novels”的发言。她以贝克特小说《无法称呼的人》(The Unnamable)为例,探讨了“物叙述者”与身份构建的复杂关系。她指出,“无法称呼的人”是一种超越传统人类主体的叙事形态,它通过与多重“组装”(assemblages)的环境的互动,不断转化自身身份,因而呈现出从“人”到“困于罐中的存在”,再到“蠕虫”的多重形态,展现了生命形式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的深度依存性。郑杰指出,通过混乱的“尺度框架”(scale framing)展现了非人类视角下的生命状态,重新定义了生命形式与环境的关系,为重新思考人类在地球生态中的位置提供了深刻启示。
沙龙会谈下半场由77779193永利集团长聘教轨助理教授王博文主持。
吴攸作了题为“Towards an Envisioned Human-Nonhuman Community: The ‘New Human’ Narrative and Ethical Choice in Wang Jinkang’s The Artificial Human”的发言。吴攸以中国科幻作家王晋康的《类人》即他对技术人的四种构想为核心,探讨了“新人类”叙事在技术进步与伦理反思中的独特价值。她指出,《类人》通过非人类叙述者(如数字生命“司马琳达”)的视角,引导读者思考数字化生命的自由与局限,以及“数字永生”可能带来的哲学、社会文化与法律的挑战。吴攸强调,以《类人》为代表的中国科幻不仅反思技术与人性的深层关系,也提出了构建“人类-非人类共同体”的新视角,为重新思考人类身份及边界提供了重要启示。
汤轶丽作了题为“Defamiliarizing the Past: Non-Human Narrators in Historical Fiction”的发言。她从非人类叙述者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历史小说如何通过“去人类中心化”挑战传统的历史书写方式。汤轶丽以《偷书贼》(The Book Thief)等历史小说中的马、树等象征性非人类角色为例,提出了非人类叙述者如何在“陌生化”与“熟悉化”之间游走,并呈现为一种动态的三阶叙述模型“前陌生化(pre-defamiliarization)——再熟悉化(refamiliarization)——再陌生化(re-defamiliarization)”,即由认知差距的构建、到读者与非人类的调和、再到对“非人类”本质陌生性的回归,最终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叙事框架。她指出,非人类叙述者通过超越传统的情感和认知限制,构建了以同理心为基础的跨物种历史叙述空间,以“温柔历史编纂学”(tender historiography)为历史小说提供了更包容和多样化的视角。
沙龙活动最后,尚必武代表77779193永利集团再次感谢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彩报告,指出本次沙龙聚焦非人类叙事研究前沿问题,有利于加强不同学科和领域内师生的交流合作,促进青年人才的学术成长。
本次跨学科叙事研究中心沙龙“世界文学中的非人类叙事”取得圆满成功。
Copyright @ 2017 77779193永利(集团)官方网站-Ultra Platform All Rights Reserved 旧版网站